原创 陈静 上海市护理学会
作者简介 /Profile/
陈静(1982—),女,主管护师,本科,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护士长,主要从事护理管理。
智齿,作为人类口腔中的第三磨牙,通常在17~25岁之间萌出。然而,这“智慧之牙”却常常带来烦恼,甚至引发一系列口腔问题。那么,智齿到底该不该拔?什么时候拔?拔牙前后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?
图源:图虫
认识智齿
智齿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产物,在远古时期,人类的饮食结构以粗糙、坚硬的食物为主,智齿的存在有助于更好地咀嚼食物。然而,随着人类饮食结构的改变,智齿的功能逐渐退化,甚至成为了口腔健康的隐患。智齿通常有4颗,分别位于上下颌的左右两侧。根据其萌出情况,智齿可以大致分为4种类型:
正常萌出型 智齿完全萌出,位置正常,与对颌牙有良好的咬合关系。
部分萌出型 智齿部分萌出,部分被牙龈或骨组织覆盖。
阻生型 智齿无法正常萌出,完全或大部分被牙龈或骨组织覆盖。
埋伏型 智齿完全埋藏在颌骨内,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。
智齿的“罪与罚”
并非所有智齿都需要拔除。如果智齿能够正常萌出,并且与对颌牙齿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,不会对邻牙造成损害,也没有引起疼痛或感染,那么就可以保留。然而,现实中很多人的智齿都存在着各种问题:
龋齿 由于智齿位置靠后,清洁难度大,容易滋生细菌,导致龋齿。
牙龈炎和牙周炎 部分萌出的智齿周围容易积聚食物残渣和细菌,引发牙龈炎和牙周炎。
智齿冠周炎 阻生或部分萌出的智齿周围牙龈组织容易发炎,导致疼痛和肿胀。
邻牙损伤 阻生智齿可能压迫邻牙,导致邻牙龋坏或牙根吸收。
颌骨囊肿 埋伏型智齿可能引发颌骨囊肿,严重时需手术治疗。
图源:图虫
拔牙时机:宜早不宜迟
一旦发现智齿存在问题,建议尽早拔除,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一般来说,17~25岁是拔除智齿的最佳时机,此时智齿牙根尚未完全发育,拔牙难度较小,术后恢复也较快。那么有哪些情况需要拔除智齿呢?
反复发炎 智齿冠周炎反复发作,影响日常生活。
龋齿严重 智齿龋坏严重,无法通过补牙修复。
压迫邻牙 智齿压迫邻牙,导致邻牙损伤或移位。
正畸需要 正畸治疗需要拔除智齿,以获得足够的空间。
预防性拔除 即使智齿目前没有症状,但存在潜在风险,建议预防性拔除。
特别需要提醒的是,对于孕妇、高血压、心脏病等患者,拔牙需谨慎,应咨询医生评估风险后再做决定。
拔牙前后注意事项
术前准备
口腔检查:通过X光片或CT检查,了解智齿的位置、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
健康状况评估:告知医生您的健康状况、药物过敏史等,确保手术安全。
心理准备:了解拔牙过程,消除紧张情绪。
术前避免空腹,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。
手术过程
麻醉:通常采用局部麻醉,确保手术过程中无痛感。
切开牙龈:对于阻生或埋伏型智齿,需要切开牙龈,暴露智齿。
去除骨组织:必要时去除部分骨组织,以便取出智齿。
拔除智齿:使用专用器械将智齿拔除。
缝合伤口:对于较大的伤口,需要进行缝合,促进愈合。
术后护理
止血:术后咬紧棉球止血,30~60分钟后吐出。
冰敷:术后24小时内冰敷,减轻肿胀。
饮食:术后2小时内禁食,之后可进食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,避免辛辣刺激性及过硬的食物。
口腔清洁: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和漱口,不要用舌头舔舐伤口,之后保持口腔清洁,防止感染。
药物:遵医嘱服用抗菌素和止痛药,预防感染和缓解疼痛。
图源:图虫
温馨提示:智齿拔除术后应注意休息,避免剧烈运动。如果出现剧烈疼痛、出血不止、发热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拔智齿的风险与并发症
常见并发症
出血:术后轻微出血是正常现象,但如果出血不止,需及时就医。
肿胀:术后肿胀通常在2~3天内消退,冰敷有助于减轻肿胀。
疼痛:术后疼痛可通过止痛药缓解,通常在1周内逐渐消失。
感染:术后保持口腔清洁,遵医嘱服用抗菌素,可有效预防感染。
罕见并发症
干槽症:拔牙后血凝块脱落,导致骨组织暴露,引发剧烈疼痛,须及时就医。
神经损伤:拔除下颌智齿时,可能损伤下牙槽神经,导致下唇麻木,通常数月内可恢复。
如果您有智齿困扰,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口腔科医生,制定合适的治疗、护理方案,迎接健康的口腔生活。
往期推荐
探索更多精彩
想查看更多有关“口腔护理”的护理科普文章,试试点击本公众号下方的“护你健康”菜单,进入“口腔”标签,即可阅读相关护理科普文章!
如果您有更多有趣的/实用的/专业的护理科普文章欢迎来稿,点击底部菜单“护你健康”栏目,进入“科普投稿”,填写相关信息并提交即可完成投稿,感谢您的支持!咨询电话:021- 60196153
版权所有:上海市护理学会
专业审核:高建勇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副教授
审阅:庹焱;张梦佳
原标题:《【口腔护理】智齿:拔还是不拔?这是个问题……》
阅读原文